【毕业生访谈】学“天坑专业”的我本打算到欧洲读博,但找到了满意的NGO工作

北京小刘,2021年毕业,环保NGO工作

我本科在北京一个211读的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。我看这专业的名字就觉得好好玩。从小我妈就会给我买些跟自然科普相关的书,我从小就很喜欢。所以当时报志愿的时候,看到觉得很有意思就选了这个。这个专业其实是我的第四志愿,前边几个专业都是看起来比较正常的,比如金融,数学,管理一类的职场专业。当时没想到会被这个专业录取。虽然我没被前三的志愿录取,掉到这里,但还是做自己喜欢、学自己喜欢的东西。我还是比较喜欢做研究,比较享受做研究的那种感觉。

我硕士是北京的一个985,专业是环境科学,研究方向是生态学。但即使是985的,教学和就业资源也不够。我蛮喜欢我的专业,虽然它被戏称是“天坑专业“。

我是2021年硕士毕业,毕业的前一年就开始找工作了。其实毕业的那时候找工作,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同学,都比较艰难。所以我就觉得,985大学提供的就业资源也并不令人满意。

我原本的计划是申请欧洲的PhD(博士)项目,但是因为我的研究成果没有发表,所以我改变了计划,先找一份工作,然后边工作边整理研究成果,再申请PhD。

我当时的目标是找一份不会特别忙的工作,让我有时间去做研究,写论文,同时也有时间搜索PhD的岗位。从2020年10月底实验做完开始找工作,到次年3月找到一份工作,大概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。

今年(2023)二月份,我换了工作,是一家环保类的NGO。本来我还在继续准备PhD的申请,但是因为目前还蛮喜欢这份工作,也很有获得感,工作环境也很满意,所以暂时先搁置了读博的事情。这是现在暂时的想法。之前是想找一份就空闲时间多一些的工作准备PhD,现在可能更打算全身心地放在工作上了。 因为在拿到现在这份工作之前,我没有预想到它会让我觉得工作这么有意思。

在找工作的时候,我还是对国内的相关领域的工作比较悲观,所以那时候还是觉得读博是个更好的出路。 因为我父母对我放养,就是我想去干嘛他们也不会管,但他们没提供额外的资源。他们觉得我有比较明确的目标,就会让我自己决定。比如我在找到这份工作之前,我的目标就是找PhD。以他们自己的工作领域来说,也没有办法给我提供相关的资源。

我不想考公,也不喜欢学校推荐的工作

我从研究生准备找工作一直到现在找到这份工作,我不觉得政府发挥了什么作用。总体我不是很了解他们做了什么支持。

学校这方面,学院的相关老师会给我推荐岗位,再就是学生的导师会有些资源给我们推荐,但是推荐资源都非常的令人不满意,至少我觉得不会满意。比如我的导师会推荐一些街道公务员的工作,根本不是我的理想的工作方向。我们学院推荐的工作,也不会比街道公务员更让人满意。比如是一些环境设计院、勘察院这些类似于国企、央企的岗位,再就是一些研究院研究助理的岗位。我从他们那里并没有得到让我满意的资源。 相比街道公务员,后面推荐的设计院可能会更适合我的专业内容,更契合一些,但是我还是觉得不是很满意。

无论是现在的工作还是上一份,我都不希望工作环境太压抑。我母亲是体制内的公务员。我从小经常去她办公室。从小到大,不论她自己讲述还是我观察的感受都是体制内公务员是比较压抑的,有很多的不公,很多的让人无奈的地方。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想,以后大学毕业了肯定不考公,不去考事业单位,这点我妈也是完全支持的。所以我找工作首先不要体制内以及和体制内相似的地方。学校推荐的这些设计院、勘查院,都是属于国企单位,所以氛围不会好到哪里去,我是这么判断的。

我的第一份工作

在毕业前找工作的那段时间,我觉得困难还蛮多的。在校课业和研究的压力大,让我没有精力去积累什么实习经验,最后花了四五个月才找到第一份工作。

我当时投简历的岗位大部分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,这种岗位与我的专业背景是相匹配的,但是我没有相关的实习经历,对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和长期职业发展也不是很了解。

我投了很多企业的ESG(Environmental, Social, and Governance)岗位,就是做环境社会治理的。这类岗位,当时面试都没有拿到过几个,就算拿到面试,之后也没有下一步消息,一个offer都没有拿到。

最后,我拿到了一个IGO(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)offer,就是政府间合办的组织,是联合国在亚洲的一个办事处。 它虽然是联合国的注册的组织,但却是在本地招人。严格说,它不属于联合国的系统。 这个机构的老板是清华大学的一个教授,兼职管着这个组织。我们这些员工,最后都相当于清华大学的科研助理。机构虽然是有国际背景,但管理也不那么的国际化,同事的水平也参差不齐,老板也不会依照一个国际组织应有方式方法来管理,所以这工作我并不是很满意。

在疫情背景下,找到现在这份工作还是很幸运的

2022年10月份,我离职了。那段时间正正是国内“最乱”的一段时候,我买了个随心飞,就出去玩了。

玩了一段时间,到今年年初回家。这几个月边玩边写论文找PhD,但是进程不太理想,所以我不想再继续玩了,还得找个活干。

我下了几个找工作的APP,它会根据我的专业背景给我推荐一些岗位,然后我就看到了我现在工作的这个岗位——世界自然基金会(WWF)的岗位。他们当时有个海洋与塑料项目组在招人。我的上一份工作和塑料项目比较相关,所以就投了简历。

当时也没想着能成,就是随便一投。这种国际组织会倾向于有要海外经历的人,就没抱太大希望。结果很快HR就联系我了,先是电话面试了一下,觉得我还挺合适的,就安排我和当时的这个项目组的主任视频面试了一下。面试完之后,他们也觉得还挺满意的,就给我发了个笔试。笔试之后又回北京做了一个线下面试,然后就得到了这份工作。总的来说,找到第二份工作还是挺幸运的,也挺顺利的。

在疫情放开后的社会大背景下,很多人都在挣扎,我觉得我找工作和换工作的过程,总的来说,还是挺幸运的,也挺顺利的。当然,我觉得我确实能够胜任这些工作,但是相比于其他人,我还是幸运的。

我个人觉得去哪里工作都可以,但是刚好这个工作又需要base在北京,所以我还是住在北京。我一个朋友跟我的有点类似,也是一开始想要边工作边继续找PhD,找到一个闲职,后来做得很开心,我觉得这样就很棒。过两天我有一个NGO的面试,我觉得这个行业让我没有那么紧张,而且我觉得在NGO工作还真的蛮好玩的。

我的工作内容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做项目管理,比如就是本地需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,那我们设计一个项目,设计项目去跟donor(捐款人)筹款,跟他们解释我们的方案。如果我们申请到donor的钱之后,我们自己也会做一部分执行的工作,平常比如开些会,举办一些campaign(活动),但大部分的资金都是给到本地的一些NGO或者是研究机构,来让他们做更专业的事情。在基金会做项目管理的工作性质大概都是,我觉得项目管理这样的工作薪资期待会更高是很正常的。特别是在一线城市,如果做这样的工作的话,比现在的薪资按道理也应该是更高的。

我觉得我个人的求职经历不一定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,我真的只是觉得我比较幸运。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办法抓住这种幸运。我的学弟学妹来问我求职经验的时候,我只是说一下我的经历,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可以建议的,也没有什么好的资源能够给到他们。我的思维方式就是可能工资低一点也只能先接受,同时尽量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,不能因为钱的问题过多的去占用自己的生活质量,占用自己的生活时间。

工作收入低,买了重疾险

我目前这份工作到手是六千多,在北京其实是很少了。毕业的时候我预期的薪资至少是一万左右,九千到一万一。我觉得这个薪资范围是对于我们这种(研究生)毕业生来说是正常的。如果每个月把公积金都取出来的话,每个月到手能有八千多。我每个月房租要付掉三千多。生活开销的话,我消费欲望比较低,平时也都自己做饭,大概花到两到三千左右,所以还能手上还能剩下一两千左右。

我觉得我这个开支已经是很低的水平了,如果我消费水平比较高的话,可能也不会接受现在这份工作,我的工作是每天7.5-8个小时,是比较弹性的。早上规定不晚于九点半到,晚上不早于五点走。我在单位除了午休一个小时以外,呆七点五小时就行。其实都没有考勤制度,因为我们做项目的人员有很多需要出外勤,所以也没法考勤。

我也想过未来如果成家买房买车,需要很多钱的话,我会不会负担不起。以我目前对自己的认知来看,我就算工作再多的时间,也挣不了太多的钱。所以我对挣钱这方面的要求是比较低的。我每个月手里能攒点钱,有机会假期去旅游,也有时间来关注我的自身和我的生活。目前这样是可以的。未来能想到需要用比较多钱的地方,可能是我生了重病,或者是我父母生了重病。为了这个风险我给自己买了一份重疾险。它的保额是40万,每年交5000块钱的保险费,交20年。这是我给自己的风险抑制,控制风险。

我父母那边,说实话我没有办法控制我父母那边的风险。他们年纪也已经比较大了。如果他们真的需要,比如真的生了重病需要用很多钱,到时我又手里没有那么多钱,我可能就只好接受这个事实。所以我更会在当下去珍惜我父母相处的时光。

我觉得Work Life Balance(工作与生活的平衡)挺好的,我也挺喜欢这种工作,就是把工作和生活要更平衡一点,更注重生活的质量。我不想太多牺牲生活质量去获得更多的金钱。

我觉得我能接受这份工作,就是各个方面的原因都是给我积极的反馈。所以,就包括我爸妈,他们也不会在意我只挣这么点钱,他们支持我做一份我喜欢的工作。我觉得做一份喜欢的工作,虽然工资稍微低一点,但是会过得更开心。总之,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我现在在做这样的一份工作。

对于读博士,我目前还是对这个选择持一个开放的态度。可能过几年之后,我觉得我需要一些更深刻的理解,那我可能又要去读博士了。而且我知道欧洲的这方面的项目有很多做得很好。

刚经历过国内疫情,就尤其11月份那么混乱,一段时间之后,我觉得我还能就跑出来去到处去玩一玩,然后躲过了各种风控,就觉得自己实在是很幸运。我觉得就活在当下,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。我觉得疫情之后活着就好,没有很大的焦虑的必要。

身边的同龄人不是失业,就是对工作不满意

我有一个同学,他申请到了国家的资助,毕业后去联合国实习。他去欧洲实习了一年,去年年底回国后,又给联合国另外一个组织做了三个月的远程顾问。他现在还没有在国内找到别的工作。他说,如果待在联合国系统的话,就得一直找类似的顾问工作。但是国内的类似的工作机会没有那么多,而且国内的单位他也不是很喜欢。所以他目前还处在失业状态。

我的其他的同学虽然都找到工作,但是都对工作都非常不满意。在我看来,他们抵抗力和耐力很强。他们虽然不满意,但是不会像我之前那样不满意就辞职,他们也不敢辞职,还在忍受非常恶劣的工作环境。总之,身边的同龄人不是失业,就是对工作不满意。很少观察到同学和同龄人能从工作中有很多获得感。

我上本科的时候(2014-2018),每年学校毕业的学长学姐们,还是有不少工作机会的。只要绩点高,在学校里参与过工作,在学校的评价体系里算得上个优秀的话,无论是跳槽到互联网行业还是比如这种四大看起来比较光鲜的金融、咨询、会计企业,都是非常有希望能拿到工作的。

但是等到我这一届毕业的时候,找工作的时候就十分困难。我也尝试过投这些互联网公司和四大,虽然我的条件不比前几年毕业的学长学姐们差,而且我的同学们的条件也是比较优秀的,我们找工作依然困难。所以我们觉得再过几年,比如说今年的本科毕业生找工作不会比我们更简单。我不觉得是因为单位需要更优秀的人,而是因为现在各个行业经济不太景气,它不太需要那么多的人。

这些企业不像以前招那么多的人,给出的条件也不那么好,各行业给出的薪资条件和目前的毕业生的期望都是有些差距的。所以毕业生不仅更难找工作,而且现在的薪资其实比预想的要低很多,比如我现在就是这样。

从我个人的体会以及我室友、朋友的经验来说,学历的好坏确实和工作条件有比较高的相关性。我在毕业之后和我的研究生室友聊天,我们感慨最多的就是,幸好还有我们学校这个牌子,就这个牌子在我们找工作的时候,其实帮助了我们很多。

如果不是我们这个985学校的牌子的话,那我们找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可能会让人更不满意,工作环境更差,日子更难过一点。在国际NGO工作,相比于这些事业单位国企的话没那么稳定,但我一直不太担心工作的稳定性的问题,因为我是个比较接受变化和乐观的人。如果哪怕是下个月就不要我了,还是过两年我们项目组没钱了,我要被辞退了,我觉得我还会有新的机会。

我今天非北京本地户口的学弟学妹他们找工作,首要考虑的还是户口这个事。这还让我蛮惊讶的。 我上周跟我的三个本科的学弟学妹聊天,他们今年都研究生毕业了,然后都找到了工作,他们三个同时找到了三个可以给户口的单位。他们就是为了落户然后找的这些工作,可能本来就不太在乎这个工作,也不挑剔具体的工作环境、薪资条件。 他们说为了落户会降低其他的要求。

他们找的工作有相关有不相关的,不相关的就比如去了就真的去了街道办,然后那个相关的可能就是这种设计院,勘察院。勘察院会需要长期驻场或者出差,他们虽然不满意,但是单位可以给北京户口,所以就忍了。

对劳动权益、就业等问题的看法

这是我自己个人的看法。对于青年和各种劳动者,我认为保障劳工权益和转变社会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。对于改变现在青年失业、求职难、工作环境差的问题,我在问卷上写了三点:一个是保障劳工权益,尤其是社保体系外的劳工权益;另一个是调整研究生的项目,学术型的项目减少扩张;第三个是价值观转变,转变原来的精英主义和优绩主义的价值观,让更多普通人生存环境变好。

因为我平时也会比较关注职工权益,我对自己的劳动权益以及我朋友们的劳动权益关注得都比较多。大家可能会遇到不合理地加班、工作量不匹配薪资等等这些问题。所以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保障劳工权益,要保障我们休息的权利,保障我们的假期,周末等等。

我知道体制外、全职体系外、社保体系外的劳工权益更差,有很多不足的地方。我看到社保体系外的劳动者,比如像外卖和快递行业的这些从业人员,他们很多时候因为工作而导致受伤或者是其他的一些问题,但是他们很难通过社保体系来获得补偿和援助。 所以当时是第一点写了这个,然后第二点写的是改变研究生的培养体系,就是从我的个人经验出发的。

第三点写的是价值观转变。我觉得我们的问题已经出现了。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,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?最根源的一个解决方案我认为还是改变价值观。我觉得很多人都是从小在一个功利主义、精英主义的教育氛围里熏陶长大的,大家都觉得“我要挣大钱,我要成功,我要把别人踩在脚下”。说不好听的,我们的成长环境就是有问题的。

如果能够改变这种价值观,把人当人,不把人当工具,平等地爱每一个人,人们之间有更多的共情,可能就不需要把别人踩在脚下,不需要这种恶性竞争。那个时候可能人们会觉得,在一个社会地位没有那么高,工资也没有那么高的岗位工作,也会很舒服。如果有这样的价值观转变的话,我觉得那些拼命往上走的人,他们会稍微向中间移动,然后最顶尖的岗位不会有那么多人去竞争,这个是一点。再有一点我是觉得大家的 价值观转变后会更快乐一点。

之前我说看不上老师推荐的街道办公务员的岗位。我自己也有类似价值观不同的问题,我也清楚自己有这样的问题。街道办的岗位这个让我觉得可笑的点是,它跟我的工作研究好像没有关系,跟我的期待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。然后老师就直接就扔了一个街道办的工作推荐。我好几个同学,他们真的去了街道办工作。疫情的时候就需要去当“大白”,每天都去当大白。普通的街道办的工作,没有有一个岗位跟环保相关。

街道办这个工作我不接受,是因为我不喜欢体制内的氛围,再就是工作内容会让我觉得很无聊,没有价值感。街道办工作的报酬其实比我现在工作还要高,但是怎么说呢,它提供北京户口,所以工作报酬其实还是会压低一点,但是我不觉得我需要这个户口。而且我期望的报酬会更高一点,街道办公务员这个工作的任何一点都不在我的期望里,不在我的考虑的范围里。所以这份学校推荐的这个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个完全不理想的工作。

学校确实也没有教劳动法或者劳工权益类的科普。我觉得这是一个教育的漏洞,没有普法。学校和单位就期待大家自己在外界了解。

我自己了解这些关于劳动法、劳工权益相关的东西,就是在网上看。比如说我遇到性骚扰,或者是我遇到了职场霸凌或者超时加班一类的事情该怎么办,有什么合法途径去做劳动仲裁,做诉讼。但是那只是我看到的,如果实际发生了,我未必会真的能够根据他给我这些程序来获得正义,获得我想要的结果。其他渠道一般就是社交网络,微博,微信。我没有一个专门的渠道去看这些内容。比如专门关注这种劳工权益的博主,我没有特别关注他们,但出现争议性很大事件的时候,一些劳工相关的内容还是经常出现在我网络平台推荐的内容里。关于劳工的权益的事件,不特别关注还可以出现在推荐内容里,我觉得就很好。

我觉得还会有很多新的生命经验值得我去探索,去发现。但是我觉得大环境在变差,这个世界在分裂。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,如果发生什么,我希望我能接受,我能接受发生不好的结果。我对整体的是比较悲观的,就是对劳动经济的环境比较悲观。

我觉得要解决目前求职和就业的问题,需要由政府推进刺激就业政策执行。比如说通过减税补贴鼓励企业招工和提高员工薪资福利,比如转变学校的模式,等等。如果保证劳工权益的变化能像保护环境、环境监察那样治理力度那么大的话,那我觉得我们的劳工环境也很快会变好的。

阅读其它访谈文章